10月19日訊,“校園貸”服務是現在大學校園里常見的“牛皮癬”,“無抵押,到賬快”等“優(yōu)勢”深深吸引著急需用錢的學子。但是這一“新興”行業(yè)帶來的卻是諸多亂象。調查發(fā)現,校園借貸在2011年、2012年處于萌芽期,2013~2015年瘋狂發(fā)展、情況混亂,2015年下半年至今,在不少省份和高校已經出現很多亂象。

據報道,自今年3月9日,河南牧業(yè)經濟學院2014級學生鄭德幸因迷戀賭球,利用28名同學的身份信息,通過網絡借貸從十幾家貸款公司貸款58.95萬元,因經濟壓力巨大無力償還,選擇跳樓自殺。此后,校園信貸問題逐漸被曝光,引發(fā)社會關注。

6月份,校園貸曝出“裸條”借貸,女大學生通過網絡借貸平臺借貸寶,被要求“裸持”(以手持身份證的裸照為抵押)進行借款,逾期無法還款則被威脅公布裸照給家人朋友。京華時報記者曾于8月26日報道暗訪“裸條”借貸全過程。

10月初,湖南文理學院大四學生黃帥借用18名大學生個人信息貸款50余萬事發(fā),“校園貸”問題再次引發(fā)公眾關注。

最近,長春某大學繼續(xù)教育學院大一新生,通過校園內的借貸廣告,借了一萬塊錢,結果晚還6天,借貸公司讓其還4.2萬元。被逼無奈喝藥自殺,幸得及時搶救,才未釀成巨大悲劇。

這些血淋淋的事故與教訓,也讓大家明白了這些“校園貸”的本質,用所謂的無息免擔保等各種口號和活動誘惑,甚至有些第三方平臺直接使用欺騙的手段,把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其設置好的消費陷阱。這些“校園貸”在借貸過程中,單純的只夸大其方便與快捷,故意模糊貸款人需要承受的高額帶價,因為有本金、保證金、匯款費用、預期利息、延遲履行金等多種費用,在學生們不注意間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,而一些“被逼無奈”的學生又通過拆西墻補東墻的方法來還貸,惡性循環(huán)之下,所欠貸款就越補越大。

在許多學生發(fā)現無力還款時,卻發(fā)現很多“校園貸”不涉及違法或詐騙,因為在貸款時已經是成年人的學生們是知情的,只是缺乏足夠的風險意識,也就是說,大多數“校園貸”不是所謂的詐騙。這也導致了許多學生們在無力還款時走向極端,最終導致悲劇的出現。

所以,各個高校,應做好相應的安全警示教育,大學生們也多提高警惕,養(yǎng)成良好的消費習慣,不要為了一時面子“打腫臉充胖子”。各個家長也多給與子女一些諒解,大學生這一群體,雖然年齡上已經成熟,但是社會經驗等依然不足,所以出現這類經濟糾紛時,家長給予的支持和幫助是學生們走出困境的“救命稻草”,一位苛責并不能解決問題,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。借貸平臺也應該做好規(guī)范管理,杜絕惡意借貸行為,應當在審核方面嚴格把關,在借貸人是否為本人、借款的用途及流向、家人是否知情等方面嚴格控制,這也是對借貸平臺自身資金的保護。對于無還款能力的借貸人,也應該通過正規(guī)渠道討要還款,而不是依靠暴力脅迫、人身威脅等非法手段。